这个旧居,位于江津五榉乡鹤山坪。当地人对旧居还有一个称呼--“石墙院”,因院子四周砌两壁丈余高的石墙而得名。当然,我们现在是看不到这几段高墙了。
坐出租从江津客运中心出发,大概15公里可到石墙院,的哥一般要价50元。其实,在大同路步行街的小广场附近有一趟班车,终点就是石墙院。
下车后,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块简介牌。
图1
想当年,抗战期间,陈独秀不受三方(国,共,苏)待见,而陈本人也是一付傲骨,不肯坐收接济。但重庆物价飞涨,江津相对来说生活成本较低,这也是陈落脚于此的原因之一吧。
图2
图3
正门牌匾:白发书生,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
图4
图5
进门后的参观顺序是从右开始,逆时针转一圈出门就结束。展馆陈列了陈独秀生平,中间穿插着一些党史,没有细看。史料有一些陈个人手迹和当时的报纸影印件,大都走马观花看看。
图6是陈的卧室,着重从窗子外看了。门是锁的,把镜头挤进去照了一张。
图6
图7是厨房,当时是陈家与别家共用的。弱光,相机要开高感才能手持拍摄。
图7
图8,院内一角。
图8
图9,书房。晚年之仲甫,感觉很瘦,身体差,想来是因为生活困顿,营养不良。
图9
图10,陈去世后,江津日报之报导。
图10
现在的旧居,几经修缮,和抗战时期的原貌相比,已然面目全非。图11,院外后门。据说,这个门才是当时陈家人出入的正门。
图11
图12,院外陈之塑像。
图12
阴雨天气,且同行一友欲赶航班,早早结束参观。
图13
陈独秀,一时风云人物,如花之怒放,也是人中君子,高格如兰。在大革命的年代,作为书生而入政,我想,他的命运早已注定,尤如这白墙黛瓦之内的花草,默然调谢。
图14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需一个土馒头”。陈独秀辞世后,五度立碑,终得埋骨安徽怀宁故里。在江津,他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思想的学者,但这时,他对自己创立的政党已无法施加任何影响。在这里,他走完了最后人生。数年之后,这个政党暴力革命成功。但是,民主与科学,这两面陈独秀当年为之竭力呼喊的大旗,却始终无法在中国大陆上自由飘扬。
坐上返程的班车,驾驶员,售票员和一些乘客也在议论着这个历史人物,他是谁,干什么的之类。陈仲甫,确实已经走进了历史。他个人的命运,与我们今天的生活,有着一些联系吗?似乎有,但好像又没有。很难说。
注:图2,图14来自互联网,其他由本人拍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