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日星期一

参观重庆江津陈独秀旧居

重庆江津,一代风云人物陈独秀晚年客居地。1942年,64岁的陈独秀在这里病逝。

这个旧居,位于江津五榉乡鹤山坪。当地人对旧居还有一个称呼--“石墙院”,因院子四周砌两壁丈余高的石墙而得名。当然,我们现在是看不到这几段高墙了。

坐出租从江津客运中心出发,大概15公里可到石墙院,的哥一般要价50元。其实,在大同路步行街的小广场附近有一趟班车,终点就是石墙院。

下车后,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块简介牌。

图1

想当年,抗战期间,陈独秀不受三方(国,共,苏)待见,而陈本人也是一付傲骨,不肯坐收接济。但重庆物价飞涨,江津相对来说生活成本较低,这也是陈落脚于此的原因之一吧。

图2


图3

正门牌匾:白发书生,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

图4
图5

进门后的参观顺序是从右开始,逆时针转一圈出门就结束。展馆陈列了陈独秀生平,中间穿插着一些党史,没有细看。史料有一些陈个人手迹和当时的报纸影印件,大都走马观花看看。

图6是陈的卧室,着重从窗子外看了。门是锁的,把镜头挤进去照了一张。

图6

图7是厨房,当时是陈家与别家共用的。弱光,相机要开高感才能手持拍摄。

图7

图8,院内一角。

图8

图9,书房。晚年之仲甫,感觉很瘦,身体差,想来是因为生活困顿,营养不良。

图9

图10,陈去世后,江津日报之报导。

图10

现在的旧居,几经修缮,和抗战时期的原貌相比,已然面目全非。图11,院外后门。据说,这个门才是当时陈家人出入的正门。

图11

图12,院外陈之塑像。

图12

阴雨天气,且同行一友欲赶航班,早早结束参观。

图13


陈独秀,一时风云人物,如花之怒放,也是人中君子,高格如兰。在大革命的年代,作为书生而入政,我想,他的命运早已注定,尤如这白墙黛瓦之内的花草,默然调谢。

图14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需一个土馒头”。陈独秀辞世后,五度立碑,终得埋骨安徽怀宁故里。在江津,他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思想的学者,但这时,他对自己创立的政党已无法施加任何影响。在这里,他走完了最后人生。数年之后,这个政党暴力革命成功。但是,民主与科学,这两面陈独秀当年为之竭力呼喊的大旗,却始终无法在中国大陆上自由飘扬。

坐上返程的班车,驾驶员,售票员和一些乘客也在议论着这个历史人物,他是谁,干什么的之类。陈仲甫,确实已经走进了历史。他个人的命运,与我们今天的生活,有着一些联系吗?似乎有,但好像又没有。很难说。

:图2,图14来自互联网,其他由本人拍摄。





2014年11月24日星期一

[转]慢慢的,它们就没有了, 就像从未存在过

几年以前,我曾经嘲笑过某科技界大佬。当时他说:也许90后、95后会慢慢不知道谷歌是什么网站。



那一年,这对于我来说简直就是世界上最好笑的笑话。谷歌,全世界最卓越的互联网公司,活在互联网的一代中国人,会不知道他们的网站?

今天,我收回这句嘲笑。因为这件不可能的事,它慢慢变成了现实。

没有人再关注什么谷歌不谷歌。对他们来说,百度也蛮好用的,反正他们几乎没用过谷歌。没有谷歌又怎样?大家还是开心的刷微博,看微信,听歌,看娱乐节目。对于从来就不知道谷歌的人来说,少了谷歌又有什么影响?

多年前,我们也是可以登陆Facebook的。其实这个网站和校内一样,也挺蠢的。可在上面你能看到老外们的生活,可以轻易的跟一万公里以外的人互相拜访,可以看到很多根本不会开到校内上的主页。你用汉语回复,下面给你聊起来的可能是香港仔,可能是台湾人。你用英语回复,说不定有比你英语用的更蹩脚的寂寞的北欧人来跟你搭讪。你感觉地球真的变成了地球村,你还没拉门走出去,别人就推门走了进来。

然后,它就没有了。起初,它的失踪激起了很大的声音,后来,声音就消失了。

多年前,我们也是可以登陆Twitter的。其实这个网站和微博一样,也不过是些信息流,刷上一整天,也不见得有什么用处。但至少,你可以以最快速度获取你想知道的任何新事,你会真正了解什么事情在全世界是流行的,而不是经过各种截图、翻译、转发,甚至曲解、断章取义、黑白颠倒的东西。你知道的是真相,赤裸裸的,也许有点太短的真相。但至少中间不会有无数人的加工与再加工,偏激、片面,就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不管后来者有意还是无意。

然后,它就没有了。首先是它的本体没有了,然后它的模仿者也没有了,模仿者的模仿者也没有了。只剩一个模仿者的模仿者的模仿者,现在你每天能在上面看到无数广告。

多年前,我们也是可以登陆YouTube的。对于有的人来说,这个网站就是个大型优酷,当年有人信誓旦旦的说,没有YouTube,我们中国人会很快让优酷超过YouTube。可这么多年过去了,视频还是那么卡,内容还是那么垃圾,原创还是那么容易被盗窃,视频丰富度还是那么的可怜。在YouTube上,你能看到全世界最棒的手艺人,最逗乐的笑话,最天马行空的创意,最激荡人心的音乐,最美好的完美瞬间,可在优酷上,你想看一分钟视频,请先看半分钟广告。

哦,对了。Instagram,有些人可能感觉它和QQ空间也差不多。可我在上面关注了六百多个摄影师,它们都是顶好顶好的影像记录者,每天看他们的作品,我感觉到很幸福,那种即使没有到那里去,也身临其境的幸福。我还在上面认识了一个日本的爱自拍的帅小伙,一个爱喝酒的韩国大叔,一个十年前到过中国今天会在每张我发的紫禁城照片下点赞的美国大爷,一个美丽无比的俄罗斯妹子,我和他们基本上都难以交流,语言是很大的障碍,但几个简单的单词,心意也就到了,这种感觉,有时候比多年老友相聚还兴奋。因为这是人类不同族群自由交流互相沟通的过程,这种过程很神奇,真的很神奇。

可现在,它没有了,它之所以没有就因为在某个特定的时间你在搜索特定的词汇时,会搜出来特定的照片。虽然这么搜的人并不多,虽然看到的人也不会大惊小怪,也不会觉得天黑了,天亮了,天要塌了,天要变了。可它就是没了,Instagram,就这么没了。谷歌也是这么没的,Twitter也是这么没的,Facebook也是这么没的。不知道是什么人,在什么场合,说了什么话,下了什么决定。就要有超过十亿人像陷于哥谭市的孤岛里一样,看着一座又一座桥梁被炸掉,又被炸掉,又被炸掉,然后,就什么都没了。

我时常觉得悲哀,真的好悲哀,一个我根本不认识也不知道是谁的人,也许是一个群体,在不断抢走我身边的东西,而我却无能为力。我抱怨一声,他听不到,任何人都听不到。我怒吼一句,身边的大多数人却像看疯子一样的看着我。我哀嚎一声,这声音被阻碍在黑黑的幕墙以里。我发出尖锐的嘶吼,这声音传不了多远,就和我那被抢走的东西一样,消失了,不见了,就像从来没存在过一样。

对于本来就没存在过的东西,有谁又会觉得在意呢?那些本来拥有又被掠夺的人的哀愁,后来的人又怎么懂呢?我曾经是拥有一切的,我曾经是拥有世界的,我站在这片土地上,呼吸的是自由的空气,饮下的是自由的琼浆玉液。就在长的无法计数的时间里,我自由生命的一部分又一部分就这么被杀死了,突然就杀死了。可我还始终觉得,它们还奄奄一息的活着,就像它们是慢慢的死去的一样。

可它们终归是死了,而且随着它们的死,愈来愈多的事情慢慢的发生了,很慢很慢,几乎不被人察觉,可还是发生了。

没有谷歌,我可以用百度呀。可某些结果被越挪越后,越挪越后,最后就不见了。就像本来就不该搜出这个结果一样。

没有Facebook,我可以用校内呀。可你想发只有在Facebook上能发的文章,很快在校内上就失踪了。接着,校内变成了人人,话题变成了人人都关心的话题。大家都在抢着看星座、明星、八卦、娱乐。没有人会关心什么消失了,反正它们本来也没多少存在感。

没有YouTube,我可以用优酷呀。可你却经常只能在优酷上看到抄袭别人的作品,而且还不署名,而且还洋洋得意,而且还自我陶醉,就好像那个idea本来属于他自己一样。你看了还要惊呼,他是如此的有创意!好一个抄袭的创意,可你却不知道,因为你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个网站叫YouTube。

没有Twitter,我还可以用微博呀。可你想知道最近发生了什么,你搜的越勤快,越能看到越明显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相关搜索结果不予显示‌‌”。时间长了,你想,反正知道了也没什么用,不如不看了。

慢慢的,一扇又一扇的门关上了。今天你打开世界上最大的博客网站,发现它没了。明天你一看,世界上最好的设计师分享网站没了,一开始是刷新的很慢很慢,后来它就没了。过两天再一看,平常每天都会读两篇文章的媒体网站没了,那里的文章缤纷多彩,最后都变成了该页无法显示几个字。再过几个月,大学的网站不让上了,摄影师的网站不让上了,就连百度日本这种自家网站,也没了。

接着,漫画看不了了,接着,动画看不成了。接着,美剧英剧失踪了。下载美剧英剧的网站又又又又又失踪了。尊重正版,保护权益,行吧,然后字幕网站也没了。

游戏没了,你习惯性登陆的游戏网站,发现下载栏正在整治中。论坛关了,天天都在看的论坛,突然接到相关部门的电话,因为‌‌“报备问题‌‌”不让办了。个人网站,私人博客,对不起,说没就没有,你在上面存了多少多年辛勤耕耘的东西都没用。

你关注的人,有一天你登陆微博,发现他怎么好久都没说话了,然后你搜索了一下,发现他的账号不存在了,而且你搜他的名字,他的名字未予显示。

一盏一盏的灯,灭了。四面八方的光源,消失了。我们生活的五光十色的世界,变成了一片黑色。

天黑了,那么睡觉吧,但愿长醉不复醒,卧槽泥马勒戈壁。

最后,我们变成了一群做梦的人,这个梦的名字,叫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相关搜索结果不予显示梦。

转自博谈网。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1411/%E6%85%A2%E6%85%A2%E7%9A%84%7C%E5%B0%B1%E6%B2%A1%E6%9C%89%E4%BA%86%7C%E5%B0%B1%E5%83%8F%E4%BB%8E%E6%9C%AA%E5%AD%98%E5%9C%A8%E8%BF%87.html

2014年11月22日星期六

微距镜头试手

今天在石桥铺壹鸿二手摄影器材店淘了个微距镜头,腾龙(Tamron)SP AF 90mm F/2.8 Di MACRO 1:1,比新品便宜1000多,成色不错。在店里试拍,也没有什么问题。

这个头是老款了,型号是272E,不带防抖功能。

自己回来,用脚架拍了两张。不跑焦,画质好,果然微距无弱旅。


两张照片都使用反光镜预升,快门线击发。


2014年11月21日星期五

两组照片比较(镜头与UV)

目前,我有一个佳能EF-S 18-135 IS,一个EF 50mm F/1.8 II,都是狗头类属。今天照了两组照片。

第一组,拍摄参数,F8, 1/4, 50mm, ISO200.均使用三脚架,延时2秒拍摄。

图1为50mm定焦拍摄。

图1
图2为变焦镜头,拉到48MM处。

图2
感觉两个照片没有明显差别。

看一看局部放大。图3是图1的一个局部。

图3
图4是图2的一个局部。


图4

以上比较,说明F8确实是画质最好的一个光圈值。

图5和图6都是用变焦镜头拍摄(取局部,100%),前者没有装UV镜,后者装上。

图5

图6

看来,装上UV镜并不影响画质。所以,我把原来取下来的UV又装上了,其实这个UV也是前后带螺纹的,应该可以装上我的偏振镜(CPL)。

佳能EF 50mm F1.8 II确实容易跑焦。

2014年11月8日买了这个镜头,俗称“小痰盂”,有着大光圈,但是做工很差,几乎全塑料镜身,包括卡口和内部齿轮。我是在苏宁买的,15日内可以退换货,所以今天试一下,果然,频繁跑焦,特别是光圈全开的情况下。


比如上图,我原是在F1.8时把自动对焦中心点选为最左边红色这支铅笔,很明显,最后焦点落在了白色铅笔处。

打苏宁售后电话,4008365365,告诉他我的单号是D00515124,门店号是:9323。服务生是小伙子,他告诉我要找佳能部门鉴定,然后把报告拍照,发往4008365365@cnsuning.com,然后他们会在24小时内处理。佳能在重庆的技术服务电话023-63816967.

查了一下,这个技术服务部的地址在:重庆市渝中区八一路168号渝都大酒店1111室。

准备明天去跑一趟,能退则退,不能退就换。